大家好,这里是青春朗读栏目第五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上次我们讲到习近平当上村支书以后真心实意地带领村民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如蔬菜种植、在寒冷的环境下带领村民打井、办沼气等。习近平酷爱读书,这一点众所周知。雷平生和习近平在同一孔窑洞住了大约6年时间,而且他们在读书学习方面有很多交流。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习近平读书学习的特点是怎样的?
录音内容: 雷平生回忆道:学习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近平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很强,这同他刻苦读书学习分不开。他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据我了解,近平读书学习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正如有些老乡所讲的——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 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书。
后来,大部分知青离开了,窑洞里只剩下我们两个人。我们在炕上有各自的床位,中间隔着一个炕桌,炕桌上有盏煤油灯。白天干了一天活就已经很累了,晚上吃过饭,我如果觉得累,就睡觉了。而近平吃过晚饭总是拿起书本,开始学习。他怕影响我睡觉,就把灯移到一旁,用身体挡住光线。他看书常常到非常晚。有时候,我半夜醒来,发现近平还在看书,就问:“近平,你怎么还不睡呀?”他总是说:“再看会儿。”
有一次白天聊起天来,他和我调侃说:“昨晚看书至深夜,四周寂静,颇有些‘世人皆睡我独醒’的味道。”还有一次,他颇有感慨地说:“农村知青生活可真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高度结合呀!”事实的确如此,白天劳动强度大,人已经很疲劳,每天吃得也不好。回窑后再长时间阅读,大脑高速运转,对体力和脑力都有很大的消耗。
第二,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一方面,近平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正所谓“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比如,他在学习苏联历史学家谢缅诺夫《中世纪史》的时候,就参考了不知从哪里搞来的一本《基督教青年读本》一起看。由于我们当年接受的教育,对基督教没有多少了解。近平在学习这方面知识时,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作为基层群众信仰的宗教被罗马当权者镇压的历史。这就是他在看书时不断扩展参考资料所起到的作用。
雷榕生回忆道:近平这个读书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他经常是以看一本书为主,同时又寻找相关的书籍作为佐证,不断地扩展阅读书中的知识。比如他看中国历史,就是先以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为主要读本来学习,但在学习中发现史学家的不同观点时,就以钱穆、吕振羽等不同版本的中国历史书籍来互相印证、互相对比,深入理解。这样学到的历史观点,是一个立体、全面的观点。既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不同点,也养成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
雷平生回忆道:确实是这样。近平在了解不同学者的观点后,非常喜欢自己思考。他经常问我:“这本书, 你看过没有?”如果我看过,他会就某一个观点与我进行讨论。他对讨论切磋推敲印证那些重要的知识点非常有兴趣。虽然我们那个年纪所讨论的问题未必有多么深奥、多么专业,但确实起到了活跃思想、拓展思路的作用。
近平曾有一次外出,住在集体宿舍,碰到一位中央党校党变史专业的年轻教师,他们讨论起了五四运动。近平那次与这位年轻教师交流,就注意学到了一个重要细节。回来以后,他把自己的心得讲给我听。
他认为: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对其爆发原因有很多成型的论述。但那次和党校老师的讨论中,他又搞明白了一个关键点,就是:五四运动的爆发,不仅是国内矛盾集合与爆发的产物,也是国际矛盾集合与“催化”的产物。在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是完全正当的,但巴黎和会不仅拒绝了这一要求,而且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哪有什么“公理战胜强权”!世界依然是强权政治,中国被“世界所接纳”的希望彻底破灭。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众首先是先进知识分子与知识青年,对西方阵营极度失望之余,反帝情绪空前高涨。他们把视线转向刚刚进行过“十月革命”的近邻苏俄,希望用激烈手段改造中国、改造社会。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两个政治事件,都与上述国际大形势以及民间舆情、民众情绪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背景,是迫使中国人喊出“打倒列强,打倒军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救亡口号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平声情并茂地给我讲了威尔逊“十四点和平原则”、国际联盟、巴黎和会、英国和法国的态度等内容。今天我们的历史知识大大丰富了,这些可能都算是常识了,但在书籍和信息比较匮乏的年代,对于知识饥渴的我们,听起来还是比较新鲜的。这说明近平是多么注意吸收新知识。
感谢大家的聆听,我们下次再见!